top of page

《阮兆輝 :堪回首?哪堪回首?》 (記於 二零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香港書展

  • 作家相片: Frances
    Frances
  • 2024年7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4年7月22日

主講:阮兆輝教授

主持:茹國烈先生


昨天聽了三個講座,先寫寫由阮兆輝教授主講,茹國烈先生主持的《阮兆輝 :堪回首?哪堪回首?》 講座。


開始講座,我們的《大狀王》之父茹國烈先生提到自己不知從何時開始,就會定期跟阮教授相約飲茶,而阮教授的新書 《此生歲月堪回首》,亦記錄了不少他們談論過的內容和題目,他也是看到新書才知道呢!


講座間可以看到阮教授對粵劇傳承的重視,提到自己作為演員,卻忽然「踩過界」去做粵劇資料搜集和研究,其中一個原因是 :「做了大半世的戲,卻發覺自己不了解這件事。」講座前在 YouTube 看到阮教授在立法會為當時西九戲曲中心的命名發言,記得當時我也因為社交平台標題黨的影響,而覺得 Xiqu Centre 的名字很奇怪,但聽到阮教授這段在 YouTube 的分享發言,字字鏗鏘,有理有據,原來所言甚是。


阮教授提到,前陣子有朋友知道他對搜集粵劇歷史資料有興趣,告訴他遠在澳洲墨爾本市郊兩小時車程的大金山金龍博物館裡,藏有 1880 件,合共100 箱的舊粵劇戲服等文物,有人推算是因為當年華工在外國掘金,賺到錢了,就請來戲班為華工演戲作娛樂。但阮教授認為,根據年代計算,剛好是反清年間,粵劇被禁,存放於金龍博物館的粵劇文物,可能是華人戲班走難到澳洲的遺物,他認為華人走難到澳洲的水路,以段數來計算,其實是最短的,看來阮教授的推論,亦相當有可能。


阮教授提到自己對粵劇的傳承有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他希望能看到一部系統化的粵劇史;今天碰到茹國烈先生,確認了一下粵劇歷史記錄是否真的不存在 ;茹先生解釋,阮教授大概想看到一部能集各家之學,可用作學術參考的典藏。


而第二個願望,就是能讓「工尺譜」成功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尺譜就是中國的國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方式,和五線譜不同,工尺譜獨特之處就是拍子上並沒有太大規定和局限,板與板之間是自己的主意,就能讓表演者有更大的空間去作即興發揮,工尺譜演繹的方法都是由師傅口傳身授的方法傳給徒弟。阮教授認為「工尺譜」更有利於表演者作即興創作,而現在用五線譜記譜,就少了那「活」的感覺。


個人認為,這種記譜方法確實能讓不同門派的戲班可以以同一個曲譜,去製作出專屬自己劇團的演繹版本,以口傳身授的方法傳遞,讓各門徒弟更用心學習,因為這樣才能把師傅的神態神韻逐一摹習,就如阮教授提到 :「越沒有,越要記。」但問題是真正的祖師只有一個,這種傳承方法很容易出現斷層,以致最後或要承受失傳的風險。其實五線譜和工尺譜是各有長處,各有千秋,如果能以創新的方法去互相補足,鼓勵以工尺譜幫助創作新的演繹,推廣其容讓靈活創作的優點,初學粵劇鼓勵由工尺譜學起,師傅批准之後就可以逐步使用五線譜,以工尺譜的學習作為先,五線譜為後,或能使工尺譜的運用繼續被好好承傳下去。


阮教授第三個願望,就是希望有屬於粵劇文化的專屬藏館,希望所有有關粵劇的文獻和物品能夠有一個專屬的地方去收藏。他提到上次文化博物館要搬遷,自己最擔心的,就是有關粵劇文物的展品會因為不小心處理而受到損壞。如果能有一個永久和專屬的地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問題環節的時候,有內地研究員列出了在香港可以找到粵劇資料和文物的地方,當中包括八和會館、中央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各劇團和私人收藏家、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還有就是由觀眾補充的 - 高山劇場。但阮教授亦提到,要將這些館藏集合在一個地方,仍然有其技術上的困難,需要點時間。


整個講座最令人驚喜的是席間有一位17歲的年輕粵劇迷,希望阮教授能夠分享一下他對著名文武生何非凡的看法,因為這位年輕越劇迷的偶像就是何非凡!阮教授認真地說說:「這個讓我講兩句。」 他續說:「當初身邊很多人告訴我何非凡真的不能學,唔掂的,後來有一次我終於有機會和他合作,就是 《白兔會》,簡直驚為天人,覺得這個人做事相當認真,每一個要走的位置都細心計算過,哪裏要做,哪裏不做,他都非常清楚。在演出《雙仙拜月亭》 時,他選擇先儲好並忍著情緒,然後等待時機把情緒一次過倒出來!」阮教授形容那刻就像把一個手榴彈拋出來,相當震撼!相信阮教授實在太高興有年輕人會對一位粵劇老倌的事蹟有這樣的熱情,他告訴這位年輕人:「以後你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找我!」


他再解釋,何非凡很出色,但他做戲的方法不是正統的處理方法,不是人人能學。相信阮教授的意思,是何非凡的風格,只有他可以把這種風格控制得好,他也提到,另一位著名粵劇演員白玉堂先生也是那種擁有獨有風格的粵劇演員,其他人是學不來的。


最後有來自廣州的朋友提到南音派別的分別,這位觀眾正在處理將南音納入非遺的申請,由於資料不足導致困難重重,他的問題是南音分為地水南音以及老舉南音,但老舉南音的資料就很少。但有趣地,阮教授認為南音的派別其實是不存在的,古代盲人主要有三種活動 - 占卜、推拿、唱南音。他認為地水南音的名字由來,或許地水是和卜卦有關,不同於聲調和音階都比較高的老舉南音,都是當時廣東妓女唱的曲目,在街頭演唱的地水南音,是需要差不多整天在唱 (這樣才能有生意),唱的時間非常長,所以音調亦會比較平實,不能太過高音,那是關乎體力和身體極限的問題。聽阮教授分享,南音的分別在於演唱的目的和環境,而在曲譜結構上其實並沒有太大分別。


阮教授最後亦提到,由於他整個童年都在做戲,他是沒有童年的,那些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的回憶,他是完全沒有的,就算是一班人踢足球的畫面,都是在十幾歲後才出現,所以他現在很喜歡跟小朋友玩耍,而他發覺現在的小朋友對長輩的稱呼是完全混淆了,他不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被稱作為 Uncle 和 Auntie, 在分享會上,他即場以南音唱腔演唱了一首由伍卓賢作曲,阮教授自己填詞的 《親戚歌》,他希望這首兒歌將來會有機會在學校裏被小朋友學習。聽說未來將會有公開演唱會,大家可以留意了。



Comments


All content on Stagewrite.cloud, including text, images, and multimedia,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 Visitors are welcome to view and share the content fo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purposes. However, any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For inquiries regarding permissions or licensing, please contact us at stagewrite.cloud@icloud.com

Stagewrite.cloud 上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像和多媒體,均受版權法保護。訪客歡迎以個人非商業用途查閱和分享內容。但未經正確授權,不得複製、分發或修改內容。如需有關權限或授權的詢問,請電郵至stagewrite.cloud@icloud.com與我們聯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