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孃孃 - 一朵遲桂花》 紀錄片 (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九日)M+電影院
- Frances
- 2024年5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今天看《白孃孃 - 一朵遲桂花》 紀錄片。
《白孃孃 》是香港首部以百老滙製作為藍本的華語音樂劇,由潘迪華姐姐出資製作和主演,全劇歌曲由顧家輝作曲,作詞有黃霑先生、盧景文博士,莊奴等。當時的香港連演唱會也還沒盛行,市民日常的娛樂是看電影電視,聽現場演繹的歌曲就要到歌廳舞廳,要觀眾付費入場看一齣中國故事作主題,再以古典音樂作根基的華語作品,配以百老匯式編舞中式舞蹈動作作演繹的演出,就如李小龍所說:「潘姐姐的想法早了十五年。」
《白孃孃 》當年不只製作內容創新,潘姐姐亦要確保一切都要「美」,她的製作班底都是現今舉足輕重的藝壇人物,因為她認為「美」就是最好的娛樂;可惜是觀眾還沒有足夠的審美眼光去消化這空前傑作,觀眾水平不足,再好的製作也會被浪費。
導演黃翠華一直在製作潘迪華姐姐的紀錄片,2023 年四月,蔡和平先生打電話給她,說發現了一卷當年電視台的 《白孃孃》錄影,要知道30 至70 年代初的錄像紀錄很多早被清理掉,曾被以為「零」影像紀錄的《白孃孃》竟然還有錄像紀錄留存下來,這段錄影實在珍貴非常。 當年受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潘姐姐,深信在百老滙盛行的音樂劇,必定能在香港引起重大迴響,對《白孃孃》信心十足,除了巨額投資在這個音樂劇上,親身上演60場,足足一個月,每天兩場的演出,更早準備好要把此劇賣到外國去公演,所以就在1974年在電視台拍了這段《白孃孃》的劇目節錄,並由潘姐姐以英文親述簡介,全片27 分鐘,今次在紀錄片中就精選了十七分鐘的錄像與觀眾分享。

雖然當年 《白孃孃》 並沒有出現如潘姐姐期望的正面迴響,因為全劇差不多每一個部份,對香港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概念,坊間接受不了,就開始出現不少負面評論,認為這個作品不中不西,而這個劇的服裝使用簡約風,後來得演後座談會時經文念中先生分析,其實那種風格有可能取材自1969 年的Woodstock 文化,而潘姐姐竟然可以把這種大logo文化放在《白孃孃》 中 《龍舟》一曲的演出中,這點讓文念中先生讚嘆不已!《白孃孃》 作為1972年的作品,能夠有這樣創意的想法,更這樣大膽的在一個香港從未出現過的劇場舞台中展現出來,真的非常佩服潘姐姐的毅力和勇氣!
然後座談會請來觀眾席中,當年《白孃孃》的導演盧景文教授作分享, 盧教授提到,潘姐姐在紀錄片中提到因為第一次有這樣的嘗試,所以出現不少「蝦碌」,盧教授提到,潘姐姐口中的其中一個蝦碌,應該是出現在「盜仙草」那一幕,因為要在舞台營造煙霧的氣氛,就要使用乾冰和熱水,而在首映當晚,潘姐姐其實是不小心踩到熱水去,結果是雙腳都腫了仍然努力完成演出!
我自己看完這個紀錄片之後,最喜歡的兩首歌其實是《法海和尚》和《盗仙草》,這兩首歌的編曲現在聽來已經非常前衛,更何況是1972年的香港!驚嘆這個劇帶來的前瞻性!
當問到會不會有機會再播放這個紀錄片,導演黃翠華提到,由於是自資製作的作品,播映場數有限,幸好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先生提到,11月24日會再公開發售下一次紀錄片的放映門票,今次錯過了的劇迷千萬不要錯過。
說到演出場地問題,原來由1972年到現在2023年,香港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而作品資助方面,例如這個經典作品,其實也是由黃翠華導演自資製作,其實香港能不能在這方面再改善一下?
比起1972年,香港音樂劇的發展雖然仍未去到像K-Pop一樣通行全世界,但在香港入劇場看音樂劇的文化已經比當年普及多了,真正懂得欣賞音樂劇的觀眾也比從前多,只要是有水準的作品,也會被媒體作不錯的評論,但要走得更遠,必須要把作品帶到外面去,我們又如何能夠把這個渠道打通?第一步,應該是把作品好好存檔。潘姐姐當年有遠見,把作品進行錄影,我們才能有機會在今天欣賞到《白孃孃》部份的演出,第二部就是把作品讓適當的人看到,可能是熟悉百老匯行銷和宣傳的製作人,畢竟宣傳音樂劇是一門專門的行業,沒有足夠的網絡和行銷手法,好的作品就未能最有效的送到觀眾眼前,第三步,就是有機會把作品放到外國劇場去公演,以觀眾的掌聲去延續劇場作品的生命。
#白孃孃 @mplusmuseum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