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鬆》Lau Zone (記於二零二二年六月十八日) 大館
- Frances
- 2024年6月1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6月19日

這個劇首演是在2021年九月,但我錯過了,今晚我是第一次看《撈鬆》。
讀書的時候欣賞過大學戲劇社的cabaret. 當時表演的地方是大學的 basement, 我們是先進餐,之後劇社的人就會出來表演,我對cabaret 的印象是 - 觀眾與表演者之間非常近距離的表演,那是第一次可以這麼近距離看表演者去演繹作品,是個非常震撼的經驗。
「撈鬆」是廣東人對外省人的稱呼。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都是從國內來的外省移民,結識新朋友時,我們都喜歡問:「你鄉下喺邊?」《撈鬆》這個故事也就是以第一批的移民 (從外省移民到香港)說起,說到第二代香港移民(從香港移到外國讀書和生活),之後再從外國返回香港的我們,現在,我們不少人都已經或將會經歷第四次移民。這樣不斷的離去歸來又離開,全世界可能得香港人有這樣的經歷。而我們的「根」到底在哪裏?我們到底又是什麼人呢?為什麼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還是會理直氣壯地選擇叫自己做「香港人」呢? 「香港人」到底又代表什麼?
劉榮豐老師本身為潮州人,自小在家裏就得使用潮州話和母親溝通,而來自外省的移民,除了擁有獨特的語言,也擁有不同的家族小故事,獨特的語言和回憶中的小故事,就成了你與家人之間的一個「密碼」,看《撈鬆》,其實是把一個家族的密碼放在台上,從而提醒觀眾回家也看看自己家族的「密碼」,那也是我們這一代永遠能帶在身邊的第一組密碼。帶着這組密碼,我們走到外國,接觸外國文化,走過在外國被文化衝擊的時光,但我們都擁來自香港獨有的童年回憶,可能是一套卡通片,可能是一本漫畫,都是香港人才明白的「童年」,那是另一組「密碼」。 帶着這兩組密碼,我們即使身在外國,也能繼續和身在香港的家人朋友保持聯繫,從而得到安慰。
而當年有機會在外國接受教育的一群,很多都回來了,在香港生活,我們說的是廣東話。 回到香港生活的這段日子,我們共同建立了另一組「密碼」- 我們說着流利的廣東話,嘗試糾正外省人的廣東話。 但最後,又會是誰糾正誰呢?
香港人就是由這些獨特而有趣的「密碼」組成,我們都擁有來自家庭、童年、以及成年後對這地方的回憶和愛惜,那麼有天又要離開了,明白了這獨特的身份,或許就不那麼感到孤單了。
演出歌曲方面,特別喜歡《手中線》、《單程機票》和《浮城記》,除了音樂,歌詞也填得非常精彩,除了演出的 Anna 和 Rick, 還有梁柏堅先生,岑偉宗先生,甚至高世章先生的詞,值得留意。
這是一齣必定要到現場看的劇目,Anna 和 Rick 的現場演繹讓人聽出耳油, 把一個嚴肅的話題以生動鬼馬的方式呈現。剛剛上網看,門票已全售罄 (只剩下輪椅位置),希望這個劇能繼續再大館上演,來個三度公演也不錯 😊👍 又或者先出一隻CD,把這些優秀的作品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到 。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