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岑偉宗詞話人間沙龍課第三彈 (記於二零二三年一月十五日)

  • 作家相片: Frances
    Frances
  • 2024年6月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大狀王》於二零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公演時的謝幕照片。


為沙龍課留個記錄,當作大家認真討論後的紀念品。

______ ______ ______

聖誕假期前的沙龍課,岑生邀得《大狀王》男主角鄭君熾驚喜現身,跟我們分享演出《大狀王》的點滴 - 從一開始接到《撒一場白米》一曲到正式演出的準備功夫、他最喜歡的《大狀王》歌曲、以及作為表演者,如何在心理和心態上看待這個等待了三年才可正式公演的作品。這種經驗,可算是可一不可再。要大規模推動香港音樂劇,除了靠台上廣為觀眾認識,能歌善舞演技精湛的藝術家,背後亦需要很多幕後功臣以及藝術行政人員的大力支持。這次沙龍課的第二位嘉賓,岑生請來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譚兆民先生跟我們對談。譚先生當日正身處紐約進行表演藝術交流會議,在紐約早上的時間,在準備轉酒店和開會前騰出小小的空檔和我們見面,也趁機分享了他這次工幹的一點見聞,亦提到不少在百老滙炙手可熱的幾套音樂劇 - The Music Man, Six, Funny Girl 等在百老滙的生存模式, 以及有那些方向可以供香港音樂劇界去參考的地方,其相關性及可能性。


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都踴躍發問,除了來自香港的同學,今次沙龍課有來自北京和台灣的朋友和藝術工作者、亦有身在英國留學或正在交流的香港人,更有來自中大音樂系的盧厚敏博士以及校長孫福晉先生,算是濟濟一堂,談著談著,才發現幾位前輩都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生活上為推廣香港音樂劇而努力,大大小小的活動和企劃,有血有淚有歡笑,好一個溫暖又資訊豐富的晚上。


如果說茹國烈先生是《大狀王》之父,那譚兆民先生就是《大狀王》的褓母,在茹國烈先生卸任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之職不久,《大狀王》這個由三版紙開始的音樂劇企劃就輾轉地送到譚兆民先生(Paul) 手上。譚先生在加入西九管理局之前,曾為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負責策略發展、籌募拓展、品牌建立、教育及社區參與和國際巡廻演出活動,憑藉豐富的市場策略發展經驗,也順利地和一眾藝術家將西九戲曲中心建成以來第一個音樂劇《大狀王》送到公演的旅途上。


一套優秀的音樂劇,團體由創作到公演,都經歷了嘔心瀝血的過程。《大狀王》更附加了三年疫情的等待,公演是十多二十場的事,公演重演以後,如何可以延續一套劇的藝術生命呢 ?


譚先生提到,巡迴演出是其中一個方向,讓更多地方的觀眾有機會接觸優秀的劇目,才能增加觀眾群, 同時也要想想如何將不同的觀眾群轉化,例如想辦法將看芭蕾舞的觀眾也對音樂劇產生興趣,這樣才可以為市場不斷注入「觀眾源」。


跟香港或鄰近地區不同,百老滙劇目的票價都以 dynamic pricing (動態定價)的方式出售,意即以市場需求和供票量來決定票價,從而實現最大化收益的策略,所以網上不難看到「一星期那一天看百老滙會比較便宜?」的標題,香港現時售票也很多時會提供「早鳥優惠」,但都不是真正的「動態定價」。要實行「動態定價」,先要確定願意用較高價錢去購買門票的觀眾的數量,但在香港,最大問題是我們的「觀眾大餅」還是不夠大。


美國劇場刊物Playbill 分析,紐約每年有約二百萬觀眾會入場欣賞百老滙音樂劇,來自外國的觀眾群佔入場人數總額15至20%。疫情前香港不缺遊客,據旅遊事務署2019年的數據,整體訪港旅客人次達 5591萬人,當中過夜旅客佔2375萬人,疫情開始的頭五個月總旅客人數跌至350萬。反觀新加坡, 2022年的旅客人數高達537萬,而同一時間,香港的旅客人數不足10萬。 隨着通關,雖然昔日人頭湧湧的場面未知能否重現,但讓訪港旅客把欣賞香港音樂劇/舞台劇放入他們訪港的日程表中,可以是其中一個能擴大這個「觀眾大餅」的方法。 譚先生也提到,音樂劇也要做好brand building. 我認為在香港,不少劇團早已建立了一群本地的支持者,但如何將各劇團的「品牌」, 或是把香港音樂劇/舞台劇變成一個亞洲甚至國際品牌,可真仍是路遙遙,千斤擔子兩肩挑,但大家也應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說回延續劇目的藝術生命,譚先生也提到把重要劇目歸納存檔和透過不同形式進行重演, 百老滙劇目都可以以 licensing 的方法供不同劇團重演,其實香港音樂劇也可以參考這種方式來讓劇目更長壽,畢竟《四川好人》、《一屋寶貝》、《頂頭槌》等音樂劇公演時於市場上都大受好評。教育方面,香港話劇團於2018年獲得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成功推行了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奮青樂與路》品格教育音樂劇計劃」,而演戲家族近年亦有把自家創作的劇目推出「簡短版」,讓中學生可以一嘗以母語演出音樂劇的趣味。 有趣的是,當晚在譚先生離席以後,我們一眾同學繼續熱烈地討論教育界對廣東話音樂劇的看法,發現不少人仍然認為戲劇訓練必須以英語劇本來進行,才可以在訓練期間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其實戲劇訓練有其獨立優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表達能力、投入感、團隊精神以及責任心,使用母語更能夠讓學生表現得更得心應手,理應好好推廣。

[圖片來源:HKAPA Excel] 文章上載於這網誌期間,《奮青樂與路》亦鐵定於將二零二四年八月載譽重演。詳情可參考以下網站以及有關的 YouTube宣傳片段:https://www.excel.hkapa.edu/zh/singout2024


席間來自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小星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要有好的作品產生,才會產生由市場主導的動力;而又有同學問到,在製作音樂劇/舞台劇的過程中,試演非常重要,但做到如《大狀王》規模的試演,成本相當高,中小型劇團未必能負擔,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中小型劇團,做些類似外國musical workshop的圍讀呢?譚先生說:「不久的將來,西九將會提供多一個場地,讓小型劇團進行試演。」


《大狀王》這樣大型的製作,背後一定有很多很多人出心又出力。身為觀眾,只能了解以及認識部分的團隊成員。亦借這個機會感激西九及香港話劇團齊心合力,帶給大家視聽之娛,身心靈都得到極大滿足。


譚先生提到,西九管理層都看到和確定了觀眾對《大狀王》的好評和熱愛。提到《大狀王》在年內重演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耐性把這篇文章看完,你也值得得到一點好消息吧 ? 答案是非常有可能。 請留意西九在 Q1-2 的公布。


最後要謝謝岑生今次這個沙龍課的安排。這是第三次舉辦沙龍課,卻是第一次有邀請嘉賓跟同學討論,岑生的嘉賓選得非常好,讓大家除了學習填詞之外,也能了解香港音樂劇製作背後的辛酸和鮮為人知的故事,讓同學多看多想多創作多討論,走出一條屬於我們的路。



Comments


All content on Stagewrite.cloud, including text, images, and multimedia,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 Visitors are welcome to view and share the content fo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purposes. However, any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For inquiries regarding permissions or licensing, please contact us at stagewrite.cloud@icloud.com

Stagewrite.cloud 上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像和多媒體,均受版權法保護。訪客歡迎以個人非商業用途查閱和分享內容。但未經正確授權,不得複製、分發或修改內容。如需有關權限或授權的詢問,請電郵至stagewrite.cloud@icloud.com與我們聯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