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狀王》演前分享會 (記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日)
- Frances
- 2024年6月1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參加《大狀王》演前分享會,由「大狀王之父」茹國烈先生、編劇張飛帆和導演方俊杰先生一起分享《大狀王》緣起的小故事,細說這個劇有什麼地方能代表香港,又有什麼地方我們突破了香港作品的作風。最喜歡茹先生提到長演的另一種可能,即不一定要在同一場地不斷在演,也可以是每兩年加入新的改動和演員組合,以二十場為單位的隔年重演模式,茹先生亦提到,在投資上亦可考慮以兩個劇的投資放在一個劇上,從而提高每個劇的創作質素,達到可以吸引觀眾,做到隔年重演的可能,雖然我覺得在實際操作上可能會遇上重重困難,但這個模式相信是現時我聽過對香港音樂劇發展最健康的方向。
今天席間有兩位來自國內的觀眾,第一位觀眾形容國內對《大狀王》這個劇的故事和質素感到相當驚喜,她專誠由北京到香港欣賞這個劇,今晚會看第四場《大狀王》;而另一位能說廣東話的內地觀眾,則認為作為廣東人能看到廣東話原創音樂劇覺得很感動 。
提到預演時跟現在的版本的大分別,今天也有一個有趣的論點,就是預演版本未必是不好的。由於在創作早期,大家都覺得能夠參與這個創作是一個絕對值得珍惜的機會,所有創作人都傾囊而出,把自己最好的想法放在盤子裏,結果觀眾都吃滯了。資訊太多,不習慣,接收和吸收就有困難。經過幾年來的修改,現在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真正千錘百煉的音樂劇,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概是由澳牛式盛宴變法國餐的呈現。導演提到,預演版本其實未必是不好的,當觀眾和劇場創作人的想法同步了,或許有一天,可以考慮預演版本再呈現給觀眾欣賞。
Comments